雪糕、鮮奶、牛排、鮮燉燕窩……你會在電商平臺上購買這些需要冷藏的食品嗎?換在幾年前,你或許會擔心,長途運輸,東西肯定壞了吧!但如今,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在線上為生鮮買單。
生鮮品類熱銷的背后,是國內冷鏈物流的崛起。有了冷鏈物流的保駕護航,地方性的產品能賣得更遠,產品的銷售過程變得更高效,消費者也能方便地吃到更多新鮮食品。
生鮮更“鮮”,冷鏈給吃貨懶人帶來福音
對于新一代城市家庭而言,烹飪是生活中不可缺少又有點頭痛的事兒,其痛點在于好吃的通常很花時間,好做的常常不夠美味。
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有更多的消費者愿意花相對大的成本享受更新鮮、健康的食品。比如低溫鮮奶,營養豐富但儲存期短,僅為7-21天,全程都需要2℃-6℃的低溫冷藏運輸,如今也在電商平臺上熱銷。
顯然,冷鏈物流的普及對于“吃貨”“懶人”來說是個福音,坐在家中,也能隨時享用世界各地新鮮、美味的食材。
冷鏈不“冷”,各方巨頭角力生鮮運輸
在2016年以前,由于投入大、成本高、回報周期長等客觀原因,冷鏈產業表現一直不溫不火。自2017年起,我國多部委陸續出臺政策,推動冷鏈物流行業健康發展;同時,隨著新零售模式的出現、生鮮電商行業的快速崛起,冷鏈產業邁入高速發展期。
據統計,2018年中國食品冷鏈物流需求總量達到1.89億噸,較2017年增長4127萬噸,同比增長21.4%。冷鏈物流市場總規模達到2886億元,較2017年增長336億元,同比增長13.2%。
眼下,冷鏈物流已經成為各方巨頭與資本爭相追逐的對象,催生出一批具備全國性服務能力的冷鏈物流企業。
隨著冷鏈物流網絡布局的密度增加,原本高昂的運輸與配送成本不斷下降,反向催生更多生鮮品類通過電商銷售,更多新興生鮮品牌在市場上涌現。
業內人士表示,過去生鮮產品的生產商、品牌商是把產品賣給批發商、超市、賣場,現在通過互聯網從產地直接賣給終端消費者,冷鏈物流在推動整個生鮮零售業發生變化。
冷鏈企業降本增效 關鍵在管好人、車、庫
即便我國冷鏈產業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,但畢竟起步晚、基礎薄弱,其發展成熟度距離國外的冷鏈運輸網絡仍有不小的差距。
中國科學院院士周遠曾介紹到,國外冷鏈流通率基本上都達到了85%以上,我國只有19%;我國預冷果蔬的占比一般為10%,而國外高達95%~100%。在美國,平均每500個人就擁有一輛冷藏車,我國相同水平的一輛冷藏車對應的是1.8萬人。
據數據顯示,我國冷鏈行業冷藏車平均滿載率不足70%、冷庫平均空置率30%以上,如何管好人、車、庫,最大程度降本增效,是冷鏈企業管理者需要思考的問題。
有業內人士認為,單純的壓縮冷鏈物流成本,其實是一個偽命題。簡單地從800元一噸降到700元一噸,解決不了根本問題。更多的需要企業從供應鏈管理層面,做到有計劃地生產、運輸、存儲和銷售,實現“無縫對接”,盡可能減少生鮮冷鏈物流在運輸中出現有車無貨的現象。
同時,當企業通過品牌故事、用戶體驗、產品升級等方式提高自身價值,冷鏈物流的相對成本自然也會降低,甚至成為附加值的一部分。這也需要食品企業與冷鏈企業共同進行消費教育,普及冷鏈對于食品的重要性,讓消費者能看到冷鏈的價值,并愿意為之掏錢。